佳友爱新传媒网 当今,互联网让浩浩大世界,浓缩成了一个小小地球村。应该清醒地认识到,当前纸质媒体,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!
想一下那一副七巧板吧,就那么小小的七块,拼来拼去,也可构成难以计数的图案,生出许多让人想象的空间来!我们呢,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纸质媒体工作者,为什么不能花点真功夫,让我们的报纸从上到下洗心革面,从题到文脱胎换骨,从字到句焕然一新呢!
诚然,学语言除了向经典著作学外,更重要是向社会生活学。只有长期深入实际,深入群众,深入基层,才会学到鲜活、生动、形象的语言。
如果说,采访新闻线索,粗通文墨尚能勉勉强强应付,那么,制作新闻,就必须具备高超的语言艺术,以求多姿多彩,动人感人!那种以为新闻作品不需要形象语言者,是一种非常糊涂的观念,在新闻实践中也非常有害!
作为一名合格的报人,就得练就一副过硬的书面语言表达才能。要有自己的“一瓢饮”!像一尾小小的活鱼,每日每时用完完全全鲜活的水,不断地吐故纳新,洗肠洗胃,不断地滋润自己的鳞甲、尾鳍,不断地壮大自己的身架身骨,以期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风格。
制作新闻是一种创造性劳动,酒煮“活鱼”,才能真善美兼备。新闻界的行话,发现了一条新闻,叫“捉了一条活鱼”。发现了新闻要制作,犹如捉了一条活鱼要煮。怎么煮呢?水蒸?油炸?酒煮?“敢为天下先”的温州人,祖传之秘诀是:“酒煮特好,可除腥气,又可保原头原尾之逼真,原形原态之良善,原汁原味之鲜美。”
这就是说,未制作的“新闻”,不过是一种自然的信息,或是一种原始的素材,有“腥气”,难以随便入口。要制作,必须要因人而异,因地而异,因时而异,且必须要有好的刀法,给鲜鱼开膛破肚,挖去肺叶肠胃,除其污秽糟粕,不得弄破苦胆!而酒煮时,还要放入神奇的仙根——姜……
新闻的制作,远比煮鱼要复杂。可以说,这是一种选择的艺术,也是再生的创造。由此,想到翱翔万里蓝天的鹰。据说,在所有的鸟类中,鹰的寿命最长,可活到70多岁。然而,您可知道,这是鹰两次生命的叠加!当鹰活到40岁时,它的翅膀病恹恹的了,它的爪子呆钝钝了,它的尖喙灰褐褐的了!它不能翱翔了,也不能搏击了,更不能撕咬了!怎么办呢?鹰,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壮烈,选择了痛苦,也选择了再生!它来到一处悬崖峭壁,在那儿筑了一个巢,花费了五个月时间,靠了自身的顽强毅力,忍着难以忍受的惊人剧痛,更换了身上最宝贵的三件武器——它先用老化了的喙,使劲地敲击那又坚又硬的峻岩顽石,直到那又长又弯的喙完完全全破裂和脱离;又耐心地等待,让身上长出新的又长又弯的利喙来!当新喙长硬时,它又忍着超常的剧痛,把它那又笨又拙的老指甲,一个个地拔掉!而当新爪子慢慢地长出来时,它又用新爪子去拔它身上那些又灰又黑的老羽毛,直到它浑身上下长出油光闪亮的新羽毛!
没有这般理智的决断选择,怎有坚强的双翅,聪睿的慧眼,勇猛的英姿?不经受这么三次极端痛楚的忍受,何来之天长地久的辉煌?
有幸能当二十一世纪纸质媒体的记者,肩负弘扬时代主旋律,抨击黑暗恶势力的职责,我们要随时随地多想想我们的服务对象——人民大众,立志做一位美的探索者,善的示范者,真的传播者,歌颂如花似锦的时代,彰显似画如诗的岁月!
近代报业开拓者梁启超也说:“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,倘若用化学化分‘梁启超’这件东西,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学名叫‘趣味’的抽出来,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。”
梁任公博大精深,涉笔成趣,左右逢源,得力于他学问的根底之打得坚固,非此,趣味怎能滋生?
学无止境,所谓生有涯而知无涯也。纵然皓首穷经,须发斑白,我仍得孜孜以求,学海奋进,那乐趣就在其中矣,岂俗人——视阿堵物为天大者所能领悟也哉?
佳友学习网采录
佳友爱新传媒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