佳友爱新传媒网 作为读书人,谁不想把自己的文章写好、写得漂亮点呢?然而,如何才能把文章写好,写漂亮呢?对此,古人总结出了七个字,即——“勤读书而多为之”。总结这七个字的人,是宋代的大文学家、后人称之为“唐宋散文八大家”之一的欧阳修。而记录欧阳修这七个字的,则是另一位人称“唐宋散文八大家”之一的苏东坡。在苏轼的《东坡志林》中,有这样一条记载——
“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,尝乘间以文字问之,云:‘无它术,唯勤读书而多为之,自工。世人患作文字少,又懒读书,每一篇出,即求过人,如此少有至者。疵病不必待人指摘,多作自能见之。’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,故尤有味。”这段文字中的“欧阳文忠公”,便是欧阳修,这是他死后给他的谥号。他提出并加以简单论述的这七个字,可以说是欧阳修自己写作经验的总结,极其宝贵。这七个字,实际上包含有两层意思:“勤读书”和“多为之”。下边谈谈我个人的肤浅理解。
“勤读书”
我认为,每一篇文章,都是其作者综合知识、素养的体现。我说的综合知识、素养有两个方面。
其一,是作者文史哲、数理化甚至医农等等方面知识的体现。每一篇文章,都要涉及到某一方面甚至几方面的知识;一篇篇文章,即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。作者笔下的这些知识,一定要是正确的,不能是作者的信口开河。假如作者很浅薄,文章中经常出现常识方面的谬误,他的知识水平连一般读者都不如,那他的文章便会从根本上在读者中失去信誉,便会没有人再去读他的文章。
如何才能获得写文章所用的方方面面的基本知识呢?我认为,最简便的方法便是学好从小学到大学的各门课程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我在南开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,我的同学中有些人想早一些成为作家,于是常常应付甚至荒废应学的各门课程而去埋头写作。对此,我们的系主任——我国鲁迅研究的奠基人、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李何林先生多次在全年级的会议上谆谆教导我们:要学好基础课(即大学中文系阶段为我们设置的所有课程);学生时代用过多的时间去写作而荒废课程,得不偿失,即使你成了作家,也是小作家;扎扎实实学完中文系的所有课程,不仅不会妨碍你当作家,而且有利于你当大作家……四十多年过去了,我深深体会到了李何林先生的良苦用心。已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、著名作家刘绍棠,也说过和李何林先生相关类似的话。青年画家王志学是北京通州人,1980年在刘绍棠的家乡——通州儒林村的“通县农业机械化学校”读书,他喜欢写作。一次,刘绍棠由北京城里回家乡小住,志学便去向他求教写作之事。绍棠认真看过王志学写的一些文章,给了志学以热情的指导,并给他题词:“文章写得很通顺,有感情。现在不忙习作,要把全部精力投入本科学习上去。将来如有从事文艺创作的兴趣,可以在工作之余试一试。然而,要多多读书,增长学问,基础深厚,才能发展。”从刘绍棠同志的这段题词可以看出,他也是主张“把全部精力投入本科学习上去”,“多多读书”的。
即使是把从小学到大学的各门课程学好了,写文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,也仍要去读书,弄明白问题之后,再去动笔。要经常读书。读书是从事写作的人一辈子的事。不读书,不负责任地信手瞎写,就要失去读者,就难免在广大的读者面前出丑、丢人。
其二,是关于写作方面知识的体现。写作方面的知识,有以下三个方面:一是语文常识的掌握,即作者积累、掌握了多少词汇,语法、修辞等语文常识懂不懂。这些知识,是在学校的语文课上能学到并掌握的,但还远远不够。在平日读书时,仍要注意积累词汇,注意语法、修辞方面的学习,向别人学习,向广大群众学习。二是古今中外的大量优秀作品应该多多阅读。只有大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在胸,在作者头脑中才会形成一个尺度,用这个尺度去鉴别作品的真正优劣,知道什么样的文章著作是好的、优秀的;什么样的文章著作是不好的、劣等的。只有大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在胸,你自己去写作时,出手才会高,才会从中汲取大量有益的营养。1986年春天,我和著名作家浩然、刘绍棠、李光等一起去京郊的延庆县,参加那里一个业余作者的文学创作座谈会。浩然在发言时,提到了一个现象:农村的业余作者和城里的业余作者,在写作上同时起步,但写到一定程度时,农村的一些业余作者便再难以提高了,缺少了“后劲”;而城里的业余作者却提高很快,有“后劲”,很快超过了农村的业余作者。原因在哪里?浩然说,原因在于读书。农村的业余作者条件差,书读得少;而城里的业余作者,一般要比农村的业余作者条件要好,书读得多,于是,在“后劲”上便显出了差别……浩然同志的话,很有道理。他说的“书”,我理解便是指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。浩然同志本人,是一位只念过几年小学的从农村出来的著名作家。他是怎样成为著名作家的?他在自传体长篇小说《圆梦》中,生动地记述了自己成长为作家的过程。其中一个重要内容,便是写他如何读书。他阅读了大量的文艺理论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。我曾到过河北省三河县浩然的“泥土巢”书房,浩然让我看了他收藏的书籍。这些作品,为他成为著名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我们可以研究一下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,他们几乎没有哪个是没有读过大量优秀作品的。三是前人、今人谈写作的文章、著作,也应浏览或认真阅读,从中可以学习借鉴他人的东西,也可以使自己少走弯路。
“多为之”
“多为之”即多写作的意思。欧阳修说:“无它术,唯勤读书而多为之,自工。”意思是:(要想写好文章)没有别的办法,只有勤读书,多写文章,时间一长,文章自然就写好了。他还说:文章有什么缺点、不足,不用等别人来指出,写得多了,自己就知道了。这确实是他的经验之谈。
学习写作与学习游泳,极为相似。一个从来没有下过水的人,你在陆地上无论怎样给他讲解游泳的知识和技巧,讲下水后双手如何划水,双腿如何登,如何换气,怎样做各种动作……也无论他对这些知识记得多么熟,下水后,他仍然不会游泳,仍然难免要喝几口水。只有他亲自下了几次水、甚至喝过几口水之后,他才能渐渐地摸索、体会到游泳的窍门,并渐渐掌握它,逐步成为一个游泳的能手。写作也是一样。写作的各种知识、技巧,也是在作者不断写作的实践过程当中,才能逐渐体会并渐渐掌握的。在动笔写作之前,无论他看了多少本关于写作的书,也无论他听过多少作家、名人的讲座,无论他对这些记得多么滚瓜烂熟,让他写作时,他仍然什么也写不出来。
很多初学写作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:动笔写文章之前,一切都构思得很好,文章的篇章结构、段落甚至词句,都想好了,但当拿起笔在纸上要写时,却写不出来,预先想好的那些东西,并不能顺畅地从笔尖上流淌出来;即使写出来了,也是疙疙瘩瘩的自己不满意。
有的人善于发言。他的讲话,只要认真记录下来,加上标点,分好段,不用作任何润色、修饰,便是一篇好文章。然而,当你让他把他的讲话原原本本地写下来时,他写出的东西却驴唇不对马嘴,远远不及他原来讲得好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我认识首钢的一位业余作者。他每到北京日报文艺部,谈起他准备要写的小说,都谈得非常好,故事生动,人物也鲜明,但让他写出来之后,他写的作品却远远没有他讲得那么好。他是只会说小说而不会写小说。
以上的几个例子,说明了“说”与“写”之间的距离。这个距离,只有用不断的写作,才能慢慢克服。我主张,学生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前提下,要多动笔;已工作的业余作者,在业余时间,要多动笔。时间长了,自然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好文章。
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打仗的时候说:“从战争中学习战争,是我们的主要方法。”今天,我们不妨也借用他的话:“从写作中学习写作,是我们的主要方法。”“勤读书而多为之”,是我们每位从事写作的人要永远记住并不断去实践的七个字。这七个字,是写好文章的“七字诀”。
(作者为北京晚报原副总编辑)
佳友学习网采编录入佳友爱新传媒网 |